[亳州]“葫芦娃”传承非遗项目 烙铁代笔绘出多彩图画

来源:亳州晚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亳州市,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8-06-08
【字体: 】 【视力保护:

姚真真正在葫芦上作画

烙铁代笔绘出多彩图画

用一把烙铁,在葫芦上画出形态各异的图画,这是我市非遗项目南樵烙画葫芦传承人姚真真的拿手好戏。虽然靠卖葫芦赚的钱并不多,但这位被称为“葫芦娃”的姑娘把这项艺术技艺当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她也把传承这项技艺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6月4日,亳州筑梦社区“南樵烙印”工作室。烙画师姚真真正在用烙铁在一只葫芦上画梅花。

“这里需要的颜色深一些,烙铁的温度要稍微高一些。”说着,姚真真扭动了控制器旋钮,烙铁像一支蘸着淡墨的毛笔一样,在葫芦上画下了腊梅的枝干。

在这间三四十平方的工作室里,摆放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葫芦,上面画着各种图案,有寿星、华佗、弥勒佛和荷花等。

烙画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又称火种刺绣、烫画、火笔画,各地叫法不同,是我国一种极其珍贵画种。烙画以烙铁代笔,用温度的变化呈现色彩明暗,看起来虽只有黑色、褐色、焦黄等颜色,但丝毫不影响意境的表达,被称为是画中的“活化石”。

葫芦与福禄同音,在亳州民间有福禄寿喜迎财神之说。很喜欢葫芦的姚真真把烙画和葫芦结合了起来,练就了在葫芦上烙画的手艺。她也成为我市非遗项目烙画葫芦的传承人,一些人把她亲切地称为“葫芦娃”。

学习烙画弄坏几百个葫芦

姚真真今年31岁,是谯城区十八里镇马营村村民。她说,能从事现在的工作,除了自己对画画感兴趣,也是受了爷爷的影响。

“小时候看我爷爷经常在葫芦上烙画,感觉很好玩,想着等自己长大了也要学这门手艺。”姚真真说,她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等毕业以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在葫芦上烙画,“刚开始是自己琢磨,后来发现进步太慢,就四处向烙画大师们学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烙画是一项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的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姚真真说,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弄坏了几百个葫芦。“有的是温度掌握不好,颜色不协调;有的是用力过猛,烙铁把葫芦戳烂了。”姚真真笑着说,有时候还会伤到手,但她还是尽量不戴手套,怕影响手指的灵活度。

经过不断地练习,姚真真的烙画技术日益提升。哪个地方需要多深的颜色,需要多高的温度能实现,现在姚真真都驾轻就熟。她说,这不是靠理论能说得清楚的,还需要靠经验的积累。

姚真真倾心创作的烙画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其烙画作品《四季平安》和《十二金钗》被当代油画家李成民收藏,《华佗》被影视明星李幼斌收藏,《老子出关》被影视导演张惠中收藏,《华佗五禽戏》被香港影星梁小龙收藏。

“把这当成事业坚持下去”

姚真真作画用的葫芦有的是从外地买来的,大部分是她自家种的。为了节约成本,姚真真家去年种了一亩地的葫芦,今年增加到了两亩,可以长出一千多个葫芦,而经过挑选后可以用来作画的有二三百个。

“现在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靠熟客帮着带人,我们马上准备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姚真真说,烙画葫芦的价格是根据其耗费的时间和心思来定价的,她卖过一个最贵的上千元,是花了二十多天画的十八罗汉,“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葫芦能卖好几千个,去掉成本,一年能盈利四万元左右。”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永远是安静。”这是工作室白墙上的一句话,姚真真说,烙画需要耐心,如果内心不安静,很难坚持下去。她前后收过七八个徒弟,有的干两三天就不来了,现在还有一个,干了一个半月,姚真真也担心有一天他也会走。

“我自己喜欢干这一行,就会把这当成一项事业,努力坚持下去。”姚真真说,她下一步准备在北关历史街区开个门店,让更多来亳州旅游的人了解亳州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蒋加磊)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