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巍:2018年文化金融开启生态演化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徐晏秋 分类:智库动态,文产智库 时间:2018-01-17
【字体: 】 【视力保护:

金巍

从文化+金融到文化金融,我们一直期待文化金融发展在产业经济和产业金融的基本逻辑上形成一种生态系统。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是逐年升温的,形势看起来也还不错。但是,传统金融服务的简单溢出,文化金融创新的实体偏离,文化资本市场的虚拟泡沫,文化产业精神的相对缺失等,一直是影响者文化金融生态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文化金融虽热,但我们即便是不良的文化金融生态系统都似乎未曾拥有过,文化金融基本上是以其他金融生态系统的边缘化存在而存在。

2017年的各种情势显示,这个局面将有所改变。文化金融生态形成基于一些特征,包括独特的制度设计、资本主体、市场结构、职业者、文化等,其形成既有自然演进,也有创新推动,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是一个演化过程。这一演化,外部因素往往是关键诱因。2017年,金融改革背景下的新政策环境使文化金融发展呈现创新与规范并重、调整与突破并行的态势,挑战之中蕴含机遇,这一态势正在对良性的文化金融生态提供有利环境。从2018年开始,文化金融或能够开启生态演化模式,初现文化金融生态的雏形。

第一, 金融改革促服务实体经济成文化金融生态逻辑起点

文化金融生态或许可以形成,但必须形成良性的生态,这取决于文化金融是否与文化生产紧密相关。我们需要坚持文化金融必须服务于文化生产,而不是脱离文化生产。自2015年就开始的金融监管趋紧形势在近两年来更加明朗,金融监管文件密集出台,涉及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信托公司风险监管、银行业“三套利”和“四不当”、保险资管、证券投资基金等多个领域。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与国务院金融稳定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金融改革新时代的正式来临,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指向三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而服务于实体经济,正是文化金融生态的基本逻辑起点。在金融改革的背景下,2018年的文化金融政策设计方向应有调整,对切实服务于文化生产的文化金融机构应有政策倾斜。

第二, 专营化文化金融机构是文化金融生态的关键主体

文化金融生态的关键环节是资本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谁在文化金融生态中的最重要的“种群”?显然不是三心二意的金融机构,而是专心做文化金融的机构,只有专营化程度够高,才会有独特的产业职业者。所以,文化金融生态化的关键是文化金融机构专营化。2014年以来,除了早期北京有些文化金融类企业成立,近几年其他地区少有动作,银行、保险业较少成立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甚至有些已经成立的机构已经撤销,专营化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传统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探索设立专营机构,也需要建立更多新型的独立的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即便有了遍地开花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需要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2017年,北京银行等成立了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并探索成立版权银行;中国人保财险与早已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电影金融公司开展合作,探索完片担保和完片保险业务。这些探索,又给文化金融机构专营化、专业化带来新的希望。我们至今还没有在国际上早有成功先例的专业电影金融公司和文化保险公司,这或在2018年有所突破。

第三, 覆盖产业链的独特产品是维系文化金融生态的重要手段

文化金融不能只停留在利用传统金融产品服务于文化企业这个层面上。自2010年以来,为贯彻国家关于推动文化金融合作的政策,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了结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一些信贷、保险、债券、信托产品,这些专属产品是文化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产业的重要工具和支柱。2017年重要的事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文化产业专项债。有些金融工具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在金融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当做高风险业务予以放弃或搁置,但毕竟是有益的探索。未来,文化金融不仅需要基于文化资产、版权等形成独特产品,还需要推动覆盖供应链和产业链(创作、生产、流通、传播、展示、消费)的产品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生态。目前很多产品还只是集中于生产、流通、展示等环节,在两端即创作和消费还较为短缺,如著作权侵权险、文化消费信贷。2017年是普惠金融发展关键之年,随着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文化消费金融在2018或有新的突破。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