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人才扶持计划怎么玩?

来源: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网 编辑:徐晏秋 分类:智库动态 时间:2018-01-29
【字体: 】 【视力保护:

背景聚焦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之后,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在整个领域率先启动了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负责申报和具体组织实施。

该计划实施三年来,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等合作,借助 路演推介、协会推荐、个人申报 等方式,以征选作品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拔1431名青年设计师进入文化部创业创意人才设计库,从中选拔出320名进入重点人才库,并给予了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北京文博会、苏州创意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宣传推广、项目推介与市场对接、培训交流、创业辅导等系列扶持服务,为发现扶持青年创业创意人才提供平台和示范,成为文化部强化人才培养,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

2017年该项目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文化部重点工作,在继续选拔培养视觉传达、工业品、旅游业与建筑业等领域青年设计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文化装备业、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青年设计人才的选拔扶持和培养力度。

数据扫描

三年多来,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作品累计近1万件,评选出优秀作品近1431件。

从入库人才情况来看,在学位方面以本科学位为主;从工作性质角度来看,高级从业者占42%;从年龄来看,25岁-35岁的青年设计人才占到47%;从全国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

三年多来,先后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余名入库人才参加了各种的专题培训,对重点人才基本上实现全员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入库人才有137件作品成功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年平均产值约在1.26亿元,累积获直接资金的投资700余万元。

问题透视

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当中,整体来讲非常顺利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入库人才的管理与服务缺少长期规划和明确的服务标准,扶持服务内容和手段尚比较单一,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缺失。落实不够,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无法确保对入库人才提供持续性服务。在对320名重点人才进行3-5年中期分类分层扶持方式的设定规划上,特别是在帮助他们的一些原创作品进行产业孵化、搭建系列服务平台方面尤为欠缺。

二是目前入库人才结构尚不够均衡,客观上使得扶持计划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区和专业类型方面分布差距较大,现入库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包括东部沿海城市,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分布比例比较低,特别是西部几乎为零。这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对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不利于扶持计划服务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重点工作不突出,在对青年设计师的认知度和吸引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扶持计划的巨大成效未达到充分的体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咖视界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宋奇慧

扶持计划要系统化有效衔接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办的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这个牌子还是挺大的,那么到底怎么样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一个提升?去年的项目1月份启动,4月初在苏州,4月底义乌,5月份在深圳,10月份在分别进行了专场的展览展示推介展。我们希望(扶持计划)能够贯穿全年,有节奏、有高潮,同时也让设计师们感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培训活动和其他推介活动能够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以人才为中心,从有潜力人才的发现到官方推介,通过展会包括各种沙龙、培训等进行系统化的青年人才培养。

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任委员 宋慰祖

注意与产业发展大方向相匹配的人才培养

我们的项目是培养创新创意创业人才、融合发展的人才。因此最核心的其实是两件事,一是培训教育,包括后面的大赛和展览等;一是转观念,提水平、出人才。高端人才培训,重点不在技能,而在思想,在观念。因为设计本身是跨界融合的,尤其还包括创意创业,它应该是一个综合培训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基于10号文的文化创业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七大融合问题,七大融合是我们现在国家的产业发展的七大方向,包括城市建筑,除了工业设计、制造业等,这一系列相关工信部出了很多、文件,包括消费品,包括文博系统的文创产品开发等,还有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体育等等,而且我们更应该注意与现在产业发展大方向相匹配的人才培养。

我们现在在产品创新设计,特别是在文创产品这块做得比较多,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但其实现在更热的是乡村设计领域,包括特色小镇、生态乡村、传统村落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方向,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可能应该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提升创意人才的综合知识,包括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对新技术的掌握。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基本是专业化,是把一个纵向知识产业链化。但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是一个横向的,如何跨界学习横向知识,这是我们人才的培养核心要点,包括如何投融资、怎么利用社会资本、怎样创业等。

最后,我们人才资源到底从哪儿来?我们的库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第一是通过大赛,但到底大赛怎么搞?第一是要有主题,其次是要有标准。我们培养的是高级人才,你就得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或者是专业的创业人没时间参与,也不参与,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利用各地的行业协会、设计组织把这些人才征集上来。

近期我们也在和北京市科协一起做一个更大的资源平台,把科技成果、创意人才和相关的扶持创新创业的资源,包括基金、资本等机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数据库吸纳进来,希望得到部里的支持,到时把人才库也加入到里面去,这样一个体系如果能够建立起来,我们就把人才和资源形成了一个对接,就能真正发挥扶持计划的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梅松

互通对接中央、地方人才库资源

第一,因为是国家级扶持计划,这个定位就要高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或者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要遴选进来,而且不光是面向国内,更要面向国际。换句话说,在设计领域,我们要打造一支 国家队 ,像乒乓球队一样。

第二,就是国家和地方怎么对接的问题。现在感觉地方的作用调动得不够,我建议通过多通道的来遴选人才,自荐也可以,通过大赛的形式也可以,但是可能很多地方自有一套体系,这一套体系的推荐也是可以的。另外,中央库和地方库能不能对接也需要考虑。如果这两库的资源实现对接,将有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如此一来,中央支持地方,地方给中央推荐人才,人才库的资源会更好。

还有培训是一个手段,如果做人才扶持计划是多种多样的,像韩国文化振兴院(音)有很多计划,他们有辅导计划,不一定非得去上课,要定辅导计划,拿一点钱做辅导资金,也许这个效果也挺好,把这个计划形式不要光走培训的路子,这只是一个方面。

最后一个建议,制定地方计划,将文化部人才扶持计划与地方进行结合起来,文干院培训辅导之后,地方会提供一个创业环境,保障、跟进后续创业扶持。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处长 楼晓红

官、产、学、研、金全方位配套扶持

这个项目的关键点就是两点,一是人才,二是扶持。人才,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们如何能够找到更多更好的人才或者说找到以后有可能成为人才的设计师。

首先人才的征选途径应该更广泛,不管是 红星奖 还是光华 龙腾奖 ,其实每年都会有很多获奖的人。像 红星奖 每年参评的产品有六七千件,可能涉及到近万个设计师,每年获奖的可能有300多件产品,也有几百个、近千个设计师,这些都是已经经过筛选的人,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设计师的人才推荐到我们库里。而且这些设计师可能比院校刚刚毕业的或者纯院校的设计师更有实践经验,可能会让我们的库的人才水平更高、来源更广。

第二个关键词 扶持。扶持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官、产、学、研、金。比如从政策上,现在不管是国家还是北京市或者地方上的一些省市都有关于青年创意人才扶持的倾斜政策,我们扶持计划是不是也可以有政策上的支持,从而给人才更多施展才华或者得到帮助的途径;

产业方面,我们可以帮助这些设计师建立自己的设计品牌,对于原创类设计,给予相关品牌认证;

学 ,主要是培训工作,更侧重思想上的培训,我们现在再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它是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个创意领域的中心。教科文组织会给我们很多专家方面的支持,我们也在建一个专家库,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这些专家推荐给扶持计划;

在研究方面,在做创意、创业过程中,关于市场需求方面的大数据研究应该能给设计师更多的指导,避免他们走弯路;

最后是 金 ,现在很热的基金和设计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等,包括洛可可的洛克平台,猪八戒网,其实这也是人才扶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助于产品真正落地。

另外,我们可以把社会上现有的资源集合起来,为我所用,为我们扶持计划所用,这样可能加入我们扶持计划的这些青年人才们才能够真的 被扶持 ,而不仅仅是被培训。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创意人才成为计划的参与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曾辉

亟需培养中高端设计经营管理人才

首先,由文化部包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推出 双创 人才的培养计划,这是在中国做了一件比较实的事,现在坚持了这么长,成为中国在 双创 培养里面的一个样板。

第二,现在整个国家在力推文化创意与产业的融合、转化,在各个方面还确实需要有一个不断地递进的过程,这个递进过程需要有几个问题要来梳理。

一是对于人才的概念,我们还停留在为大学教育做补充,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本身就是欠缺的,我们在素质教育体系里有很大的一部分 生产 出来的是 半成品的艺术 ,包括艺术设计领域。我们现在年产量是50万人的大学生,社会化的转化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学士后的社会化培养体系,通过我们这样的 双创 人才也不可能全面解决,但却可以有对应性、引导性的扶持模式。这种扶持模式未来要通过更加广泛的社会化的服务平台来进行对接。也就是说,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都需要有一个社会经验管理服务方面的素质提升和转化过程。

二是我们总是以专业细分这样所谓的科学逻辑来界定设计,但其实这本身不符合国际设计发展的模式和潮流。我们现在强调的是设计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就要解决设计本身的融合问题,现在的设计专业本身就缺乏融合性,缺乏共享平台。所以如果进入我们 双创 平台以后还延续着以往的专业逻辑来细分、对接的话,同样会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也是 半成品 。

我建议:一方面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推出跨界、融通的大设计理念。从创意角度来讲,所谓的创意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专业基础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经营的能力,一种管理能力、市场转化能力;

第二,像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包括其他综合性设计,不是单单培养一个设计师就能解决问题,这些系统性的设计更应强调群体和团队作业的精神。面向这批人,我们的 双创 人才应该和一些专业设计机构进行联合,从而培养一个群体、一个团队,培养他们的综合力量;

第三,我一直认为我们不乏优秀的设计师,但我们太缺乏优秀的设计管理者、经营者、经纪人、决策者。我们很多好的设计没有市场,没有平台,一是因为首先没有好的决策者,二是不知道如何让好设计实现转化经营、管理,让设计的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所需、市场所求。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培养一批中高端的设计管理人才、经营人才;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 设计思维 ,要的已经不仅仅是 设计师 ,更是那些能够整合设计师资源,促进产业转化的人。比如前一段去到张家口,当地正围绕冬奥冰雪主题做文化创意产品,但未来开发的冬奥衍生产品现在急缺创意内容支撑,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不光是在北京,包括全国,我们可以选一些重点的地方,帮助创意人才走出去,进而实现具体的转化,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益的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 李金光

关键要解决人才与相关机构的供需资源对接

对于人才培养计划,我觉得最关键的可能就是资源对接,这么多的人才已经入库,将来还要有一批一批的人才进入到库里来,但最终都要实现如何跟社会对接,跟市场对接,但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 之前中国博物馆协会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如何把一些中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做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尝试开一些研讨会,或者通过博博会把好的创意产品推介展出。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博物馆本身虽然需要一些创意人才,但它又养不起创意人才。现在多是采取和一些公司合作的模式,但这也有很多局限性,现在很多青年设计师,把他选到库里来,经过几年的培养,先不说更大范围的对接,就从博物馆需求这方面来讲,如何和他对接,这恐怕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处长 杨晓波

优化赛事主题设计 专家团队要更接地气

作为一个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基层工作人员, 2014年在苏博会上看到了人才扶持计划,当时我是特别兴奋的;2016年参加了我们义乌的评比会,当时感觉参加评选的设计师作品稍稍弱了一点。但三年下来,扶持计划做得很好,从无到有,在前三年经验的基础上有了2017年的项目实施方案,我觉得还是很好的。

但问题是,项目宣传还不够广泛,从参加的人员来说,多是通过大专院校,文化部系统得知这件事情;从专家团队方面,大专院校的学者过多,真正接地气的、市场营销的专家几乎没有,理论型的东西太多,基层的人员过于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优化的选择。

第二, 双创 计划扶持谁?我们大奖赛怎么进来评选?我们大奖赛的题目设置得是否合理?我们每年是否可以和博博会来进行一个配合,结合博物馆设计一个题目,或是根据扶贫项目、老少边穷地区、边疆地区、非遗传等等设一个题目。我们的专家团队是不是可以更接地气 谁来评,怎么入库,扶持谁,评了干什么。我们要弄清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帮助他们创业,还是就业?

首都博物馆经营办负责人 范宏涛

克服设计企业和人才合作 水土不服

近些年,首博的文创之路走得还是比较大众化,更多的博物馆跟首博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说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现在博物馆文创同质化很严重,二是设计企业人才的水土不服比较突出。

第一是同质化 很多企业在各个博物馆都有合作,比如杭州万事利、汉彩等品牌做得都很好。但各博物馆东西又都差不多,除了图案不一样,模式什么都是一样的,钥匙扣、书签都是一模一样,让很多游客在逛完之后觉得没什么新鲜感。所以我们的计划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让设计师真正融入企业,融入我们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所面向的每一个精分市场。

第二,我们设计企业和人才水土不服。很多企业来了之后不可能凭一个小时的招聘会或者介绍一两个产品就把这个设计师打勾或者否定掉。我们彼此都需要很全面地了解对方,所以水土不服是大多数博物馆很严重的现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洛可可设计集团副总裁 李建华

整合蓄势打造行业标杆

我们公司发展12年,最大的资产就是设计人才。这12年里我们做的最大的探索就是如何让设计人才在洛可可得到更好的成长。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如何让他们变成更专业的设计人才,一是如何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设计管理型人才。我们去年建立了洛克平台,也是希望能够打造这样一个设计师的成长平台。

基于此,我提三个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第一,我非常认同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或者创意人才都需要进行分级。洛可可线下的设计师也有1级到11级完整的评级体系,因为不同级别的设计师想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刚毕业的设计师、工作两三年的设计师、已经是设计总监的设计师与已经成为一个设计管理人才的设计师要的东西是不一样,这其实非常重要。其实就设计师的共性而言,他们最想要的是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因为设计创意这个专业一直以来是还没有被广泛认知和认可的职业,需要不断爬坡。设计师是一群情感很丰富的人,设计师这个职业被尊重和认是很重要;

第二,对于设计师而言他们最想要什么 就像刚刚说的设计师想要尊重和认可,他们也想要成就感,希望在各种平台上可以不断地成长和收获,能够开阔眼界,对世界和生活有更丰富和丰满的认知,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公司是一个商业化的公司,接触非常多的行业领域,现在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边际已经开始越来越模糊。当新餐饮、新娱乐、新文化、新旅游等等一系列全新的消费场景出现之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改变,对于设计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随之也变得更加广域、多元。

基于我说的这些,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因为我们这个库里已经有上千非常优质的设计人才,在这里面能不能通过官方力量打造出一些标杆。标杆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可能一部分人会因为我们平台或者机制或者扶持计划受益或者成长,或者被更多的人知道,对于其他人也是一种影响,也是一种吸引,是一种影响力的传播;

第二,人才库里面的人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再升华,像刚刚说的,不同专业的人才如果有机会可以相互碰撞,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第三,可以和市场化的企业有一些更加深度和持续性的绑定,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包括在座的很多商业化运作公司,他们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最前沿的,和这些企业的深度绑定可能对双方都是一种共赢。

猪八戒网北京公共事务部总监 易伟

专业平台提供商业化评估参考

首先,从人才征选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为人才的征选提供一个更贴近市场的商业化评估参考,比如这个设计者的作品一年大概能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猪八戒线上平台可以为广大的设计者或者设计企业提供一个潜在的市场,帮助他们实现市场对接;

再者,从前年开始,猪八戒网不光进行线上的众包业务,现在我们也开始把线上的业务逐渐地向线下转移。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32个城市建立了我们的众创空间,此外,我们不光提供实体空间,还涉及一些金融类的服务,包括一些中小创的财务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

未来我们也希望在这个领域可以和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计划谋求深度合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张琦

战略上重新定义设计

我直奔主题 第一,我们整个扶持计划战略高度还需要加强。为什么这样说?设计现在已经是一个泛在的话题,设计的理论和设计的学科已经从1.0进化到2.0,2.0已经进化到3.0,1.0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2.0是解决多和好的问题,3.0是解决绿色发展、均衡发展、平衡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设计本身的定义一定要重新去思考。

第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眼前对设计的要求是要完成提质增效、补短板,这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战略上我们对设计的定义还要加强。另外,对我们设计人才的定义也要重新做一个思考。

如果把设计师放到市场里看,设计师是没有什么竞争力,也很可怜。在利润面前,利润就是设计师的一块奶酪而已。如果我们站在绿色发展、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讲,设计师是地球上面来讲最后的保护神,一定要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待设计和设计师,在对设计师的定义上,我们这样的一个扶持计划的口径,进口和出口都要宽一点,比如说在评选的范围上,建议还是采取严格的推荐制,而且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部门的行政力量。不仅仅是在文化范围内去思考设计怎么发挥作用,而是站在提质增效的角度怎么去看待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最终的市场是靠你的竞争力来决定你的位置的。这就好像我们穿着非常漂亮的汉服,站在任何一个好莱坞的舞台上都不代表中国文化。关心人类的根本问题,亲近人性最需要的部分这才是设计的魅力,也是文化的魅力,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我想我们的口径一定要大一点。

第三,作为基金会来讲,我们在人才的选择上面有了十几年的经验,也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包括我们走国际化的路线上,我们也希望把这样的设计团队和作品带到国外去做一次展览。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毕绪龙

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动态管理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第一,科学制定人才征选的标准规范,建立入库人才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对入库人才的征选范围和标准加强管理,加强对入库人才的跟踪服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为入库人才开展有效服务奠定基础。

第二,积极探索人才扶持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升入库人才服务效能。细分入库人才的类别,根据不同的人才扶持需求,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探索青年人创业发展的个性化扶持服务。特别是在 互联网+ 的大背景之下,借鉴在线创业投资社区这样成功的运作模式,探索建立一些创意成果展示及转化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会聚线上和线下的若干服务机构,构建综合型的服务平台。

第三,探索建立入库人才需求监测机制,推动创意设计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各地政府、文化机构和企业联系,建立设计人才需求沟通渠道,为入库人才提供作品推介机会,促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加强总结宣传,深入改进宣传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形式,对我们整个扶持计划和入库人才及其作品开展更广泛的宣传和推介。

人才声音

天津理工大学张旭、洛可可北京设计师闫立刚:

作为文创设计师,我们期望可以得到这些帮助:

一,帮助资源对接,包括供应链文创各地的需求,设计资源的对接,非遗传人和设计师的对接,从而实现一个良性的商业机制的搭建;

二,需要政策给予一些办公场地、设计园区等方面的支持;

三,希望舆论媒体加强对文创事业的正确引导。这一点也挺重要的,现在整个市场充斥的产品品质都不太好,且比较庸俗化,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是我觉得对整个活动的一个思考。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