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攀登“高峰”需锤炼基本功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智库动态,专家智库,文产智库 时间:2018-08-30
【字体: 】 【视力保护:

在艺术创作方面,山东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高峰”之作。目前,山东各地区、各艺术门类创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艺术审美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

纵观近几年山东的创作情况,尽管数量不少,但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比较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管理干部不重视学习、研究,对全国乃至国际上艺术创作的最新形势不熟悉,从而造成创作理念落后,创作聚焦不准,创作手法陈旧,创作题材老化。比如,对作品主题的提炼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缺少艺术家应有的个性和独特的眼光;注重写故事,不注重塑造人物,作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强行“摆布”人物;注重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不注重思想内涵的挖掘;注重冲击眼球,不注重撞击心灵;表现形式上模仿多、独创少,很多表现手法都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娱人耳目是浅层次的艺术,动人心魄才是高层次的、有深度的艺术。

很多地方热衷于挖掘、表现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或者表现本地的先进模范人物,当然这应该做,但问题是怎么选、怎么做。不是什么样的名人都可以做成好戏,什么人物、什么身份、什么性格、有什么故事、适合什么艺术形式表现,都有着内在的规律,如果不管不顾、生拉硬扯,做不出来硬挤,不可能出好戏。

还有一些作品,美学追求不高,缺乏应有的审美要求,很难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艺术创作不同于社会生产,与冷冰冰的物质生产不同,艺术产品是有温度的。要有温度,艺术家就要潜心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味人生,体味人心。没有温度的作品,光靠“玩技术”是立不住的,也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独特发现”和“深度挖掘”是一个好编剧、好导演、好作曲、好设计、好演员的基本特征,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编剧应该是思想家,或者起码要有思想,没有思想,必然平庸。合格的文艺院团管理者也是这样,要有眼光和眼界。一些院团不出好戏,与管理者的眼界、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当然这需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磨炼修养。

文艺创作要创新,但不能盲目求新,要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在符合艺术品种特色和题材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并不等于“好”。创新不能失去艺术本体,不能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追求所谓的“唯美”。特别是地方戏,你把别人的东西都借来了,结果自己本体的东西没了,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文艺院团抓创作,笔者主张实行两个“三并举”:传统经典、创作剧目、移植改编并举;经典大戏、主旋律剧目、市场化剧目并举。戏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排了多少个,而是看演了多少场,看今年演了明年还能不能演,以后还能不能演,这便是“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院团在创作剧目时,首先要考虑观众群在哪儿,要有的放矢。选题定位要考虑自身艺术种类的特色,定位搞不好,怎么做也注定要失败;同时,选题要多方听取意见,剧目要先拟出大纲经过研讨论证,如果戏立上舞台后再改就难了。一个戏动辄投入几百万元,搞砸了是最大的浪费。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从事文艺创作管理工作多年)

(作者:刘 敏)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