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十里长街”,当化作历史文化长廊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潘霁野 分类:政策服务 时间:2022-12-16
【字体: 】 【视力保护:

  ▶ 12月12日航拍璀璨的“芜湖古城”。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 双江塔影。戚良鹏 摄


  芜湖市中心的九莲塘公园。 本报通讯员 胡彩喜 摄

  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去年正式开通运营,采用钢构跨坐式单轨的轨道交通制式,堪称芜湖最现代的路。而在很多市民的记忆中,芜湖还有一条最古老的路——十里长街,它积淀着芜湖的历史文化,深藏大气包容厚重的城市底蕴,凝结着市民的记忆和情感,是芜湖极具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符号。

  繁华市街,曾是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得着的商业区

  “十里长街”,缘何得名?

  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芜湖县城改造在城外划出了一条长街。此后这条街沿青弋江西延到长江和青弋江交汇口,全长7华里;直到民国,城西的弼赋门被拆除,长街接通鱼市和薪市诸街直抵中江塔边,长度增至10华里。“十里长街”的称谓由此叫响。

  其实,长街得名于宋代,宋城内的“长街大市”,一举奠定了历代繁荣的基础,如在明代,《芜湖县志》(嘉庆版)记载:“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这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得着的商业街;“市声若潮,至夜不休”,尤其令人震撼,体现了古代皖江边十分发达的“夜市经济”。

  长街的南面,几十米外就是并排而流的青弋江,间有数条纵向的巷道垂直于长街,接通江边码头;垂直向北的巷道则勾连起二街。南通北融,形成宽幅的体系,大大拓展了长街的商业辐射。

  曾经,长街上的大店名铺极为考究。“宝成银楼”由宁波商人建于1864年,飞檐翘角的门楼,伸向街心上空,石库式大门上金字招牌高挂,周边图案精美华丽,店内楹、柱、门、窗、屏、几等全部贴金,描龙画凤。“张恒春”门楼仿照北京同仁堂门楼款式建造,双面柜台,典雅厚重,悬挂的匾额、楹联、书画,均出自名家手笔。

  与很多老街不同的是,这里很难找到客栈、茶楼、浴室等服务性行业,唯有日常生活用品“尽萃于此”。多数店铺的后坊为商品加工场所,兼营对外批发。这些经营户多为外来富商巨贾,他们为增进乡谊设会馆而聚,渐成帮派。徽州帮、泾太帮、宁波帮、江西帮等商帮各有主营商品,他们互补互促,各行其道,财源广进。清咸丰年间,长街横遭兵燹,几乎破坏殆尽。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不久镇江米市迁移到芜湖,长街上增设了“五洋”杂货店。

  1950年代中期,长街盛市再度出现。1960年代初期,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长街又有所衰落。

  伴随着改革开放,长街再度辉煌。1985年3月,长街被命名为“芜湖市长街小商品市场”,商业氛围随之迅速高涨,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芜湖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1993年3月,芜湖市政府发布通告,将扩大小商品市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开始大规模地改造长街,在消弭安全隐患的同时,为古老的城市增添现代化风貌。

  核心地段,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从第二卷起,这本杂志改称《新青年》,与其创办人陈独秀一道,在中国政治和文化史留下深刻的印迹。陈独秀“肩住黑暗闸门”的早期文化活动,与芜湖渊源深厚。

  1903年,徽州商人汪孟邹在芜湖中长街20号租下一幢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开设了名为“芜湖科学图书社”的省内第一家新式书店,希望通过销售上海出版的新书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他除了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社,后来还到上海独资创立亚东图书馆。1904年夏,陈独秀得到汪孟邹的资助,将《安徽俗话报》的全部事务从安庆迁到芜湖。全年编辑出版了23期,所刊文章大力倡导破旧立新,堪称振聋发聩。翌年,这张有重要影响的白话报,由于多种原因而停刊。深受该报的影响,一股办报潮在芜湖兴起,如齐月溪创办了《鸠江日报》,谭明卿和张九皋创办了《皖江日报》。

  陈独秀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积累的办报经验,为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奠定了基础。这份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位于长街核心地段的芜湖科学图书社,是《新青年》的第一批代派处,也是《新青年》最早的发行地之一。

  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后,芜湖科学图书社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除了继续经销《新青年》外,还经销国内各种有影响的刊物,以及在芜湖出版的进步书刊,对这一时期的芜湖爱国民主运动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鲁迅、蒋光慈、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在芜湖流行,都归功于该社对这类图书的发售。

  芜湖科学图书社除了经销书刊外,还是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这里曾是芜湖早期共产党人和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聚会的地方,也是进步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五四运动爆发后,由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们创办、自办的报刊、宣传材料,通过这里发行传播四方。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声援安庆“六二”运动、反对曹锟贿选、人力车夫大罢工、反奴化教育运动、支援五卅运动等,那时芜湖重要的民众运动,都是在这里策划与调度的。

  芜湖科学图书社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风潮、大革命风暴,从1903年创立,到1937年日寇侵占方才歇业,历时整整34年。在它存在的岁月中,一直是芜湖乃至安徽地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标志性的城市历史文化符号,期待再度绽放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十里长街上车来人往、货进货出,从未间断。

  进入二十世纪末期,长街也暴露出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丛生的短板,更新改造势在必行。1993年初,芜湖市政府提出“改造旧城、建设新区、面向未来、重塑芜湖”的建设方针,长街改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随着新百大厦、商贸大厦、宇隆广场相继建成,标志着历经5年之久的长街改造工程告一段落。长街改造基本上达到了全部摊点移入室内、生产厂家全部迁出市场、底层住家户全部改作商业门面的要求。

  回眸再看,长街改造扩大了商品市场,提升了商业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一时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确都很可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街于改造中留下的遗憾,也在很多市民心中挥之不去。比如,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汉口叶开泰齐名的百年老店芜湖张恒春药号,作为省内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重要窗口之一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均没有在改造中保留下来。

  尽管相关部门三番五次要求保持民族风格,对不同等级的文物采取差异化保护措施;论及规划设计时,也有专家建议保持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特别是保护好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但在具体改建过程中,怎样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依然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渐渐地,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长街不能失去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市井商业气息,不能从城市固有的肌理中淡出。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留下改造遗憾的长街,面临着返本开新的机遇。

  2020年底,为期4年封闭改造的芜湖古城对外开放,老街坊们恍若看见类似于古老长街上,那样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的盛景。而十里长街,本就是芜湖古城伸出的一条有力臂膀。

  市民范先生认为,长街需要一次返璞归真的改造,不仅有看得见的物质重建,更应有对区域历史文化的充分挖掘,还有代表性古建筑的复归,物是人非,文脉绵延,唤起人们对过往美好的追念。这样的改造精准把握实属不易,关键是要紧盯长街的特殊品质与地方元素不放,在城市现代化升级、传统文化传承、文旅产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地方文史专家秦先生指出,芜湖原住居民对十里长街有着特殊的情感,改造后的长街,一定要让他们产生视觉上的认同感,局部与整体相生相谐、文脉赓续的归属感,成为聚拢人气和名气的新磁场,与芜湖古城一道最大化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凡气度与无限活力。为此他建议,将长街改造成为“活态”的历史教科书,重塑空间的时间厚度,激活深藏于人们心中的历史文化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市民加入到保护、传承、更新、拓展中来,使其步入良性存续的轨道。

  十里长街串联着历史与现实,寄寓着光荣与梦想,是芜湖极具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的再度绽放,当是阵痛后的幡然醒悟与全力以赴。古老的长街,期待这样的焕彩重生。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