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邓稼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

来源: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网 编辑:徐晏秋 分类:文化基金 时间:2018-01-29
【字体: 】 【视力保护:

2017年7月,由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排的黄梅戏《邓稼先》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成为安庆市传承戏曲文化、推进文艺创作的又一成功样本。

黄梅戏是安庆乃至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近年来为了让象《邓稼先》这样的新创作品得到更多扶持,我市特别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和省肯定的作品给予奖励。目前,我市已成功创排了《徽州往事》、《半个月亮》、《大清名相》等15部原创大戏,其中多部戏在国内国际巡演,为推动全市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排精品新剧

黄梅戏唱响时代主旋律

2017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布,由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排的黄梅戏《邓稼先》成功入选,成为安庆市传承戏曲文化、推进文艺创作的又一个成功样本。

8月8日,由国家一级演员刘国平、吴美莲领衔主演的新创黄梅戏《邓稼先》在菱湖之畔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进行了又一次排练。“我向祖国来许诺,不惧艰险和坎坷;我向祖国来许诺,砥砺攻坚风沙裹!”国家一级演员刘国平宽广浑厚的嗓音在剧院上空回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专家。

为了使这部戏既忠于史实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力,剧组从2016年初创作到现在,已前前后后进行了10轮剧本修改和2轮专家研讨,这对于一部还没有进入彩排的新戏来说并不常见。

《邓稼先》讲述的是从安庆走出去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和他的爱人许鹿希,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奉献自己全部青春和热血的感人故事。

“只有这样打磨才能出一个好作品,整个过程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但是邓稼先、许鹿希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时刻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我想我们也应该是无怨无悔来打造这个剧目。”黄梅戏《邓稼先》的导演杨小青如是说。

深挖“六尺巷”故事的反腐倡廉题材黄梅戏《大清名相》,荣获第22届曹禺剧本奖;讲述当代大学生艰苦创业故事的黄梅戏《青山鉴》,亮相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这些新戏不再拘泥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是注重从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中提炼主题,潜移默化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因而受到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

黄梅戏是安庆乃至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近年来为了让像《邓稼先》这样的新创作品得到更多扶持,我市特别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和省肯定的作品给予奖励。目前,我市已成功创排了《徽州往事》、《半个月亮》、《大清名相》等15部原创大戏,其中多部戏在国内国际巡演,为推动全市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地方文艺尤其是黄梅戏“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风采,我市大力支持黄梅戏优秀剧目的巡演与推广,每场演出按照县域1万元、市区2万元、市外5万元、境外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培养精品人才

在“一唱两走”中繁荣发展

2006年,当时的安庆师范学院成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这是国内继京剧、昆曲之后第三个拥有本科专业的剧种。至今,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已经开办10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如今他们大多已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走进位于菱湖公园入口处的再芬黄梅公馆,这里是广大戏迷听戏的好去处,每天人气爆棚。翻开当天的节目单,王懿佳、张敏、汪晨晨等年轻新秀轮番亮相,为观众表演黄梅戏《梁祝》、《打猪草》、《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折子戏和经典唱段。这些来自“再芬黄梅青年团”的年轻演员,不仅是公馆演出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近几年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选拔的优秀人才。

作为全国开设的首个地方戏曲本科,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开设了戏剧史、乐理、戏曲美学等课程,同时采用“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组建“黄梅戏产演学研联盟”。“如果说校园内的培养是一种苗圃模式,那么从2014年开启的‘师带徒’模式则是对优秀演员的再打造,更是黄梅戏尊重艺术规律的体现”,安庆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汪志耿说,高校培养的戏曲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文化修养,但往往表演经验不足,只有将高校教育与剧团培养相结合,不断在演出中积累经验,才最贴近黄梅戏人才培养的实际。

从戏班剧团手眼身法的“师徒相授”,到戏曲院校科班的“产演学研”;从“十年磨一剑”的默默耕耘,到搭建平台促进成长的“绿色通道”,安庆市的老艺术家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演员已经扛起中坚大旗,一大批新秀新星正在脱颖而出。目前,我市已拥有戏曲研究机构3家,专业戏曲院团10个、演职人员700多人,注册民营剧团68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还有300多家奔走在街头巷尾、城市乡村的民间班社。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的模式,搭建“国字号”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特色号”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两大演出活动平台,并成功打造了“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旅游品牌。文艺作品只有真正“走下去”,面向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持续产生影响力。全市现有专业剧场18个、群众文化舞台1257个,市区大小剧场每天演出不断,“广场文艺天天演”等戏曲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戏迷票友常年自发地在公园广场、文化舞台吹拉弹唱,形成了“宜城处处唱黄梅”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场景。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