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徐晏秋 分类:省发改委,省级,政策速递 时间:2018-02-12
【字体: 】 【视力保护: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办发〔2012〕22号

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大学: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4月26日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发展思路

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面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实施“五个一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强势品牌和优势门类;建成一批代表安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辐射力、较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实施文化龙头带动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统筹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实体抢占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赋予时代内涵,使之重焕生机;实施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造就各领域各门类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美好安徽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发展人才高地优势逐步显现。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素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计划,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坚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安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国家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分别达到5个和30个。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教育和社会组织管理。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培育,继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

(四)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域联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重点,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创建水平。着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创建,持久开展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四创”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拓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内容,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军事文化主题公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全覆盖,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以上,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决遏制淫秽色情、恐怖暴力等违法有害信息的滋生和传播,坚决铲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继续开展以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及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的整治活动,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积极倡导遵守《安徽省文明办网自律公约》,强化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和社会监督,全面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坚持疏堵并举、重在建设,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多开辟覆盖广泛的课外思想文化阵地,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作者:安徽)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