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徽:文化“民星”闪耀基层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9-02-22
【字体: 】 【视力保护:

从戊戌腊月到己亥正月,安徽各地春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异彩纷呈的乡村春晚等活动中,活跃着许许多多来自基层的“民星”,他们热在基层,乐在民间,在基层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九大工程齐上马,因户施策落实好。送鸡送羊送项目,小微产业收入高。卖茶卖笋卖特产,工作队员真辛劳……”1月29日,在郎溪县姚村乡四青村的乡村春晚上,四人快板《夸一夸扶贫政策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该节目是当地“民星”凤卫华就地取材编排的,演员也都是当地村民。除了这出快板,整台乡村春晚其他节目的编、导、演也都由本村人完成。“现在政策好、条件好,村民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自编自导自演晚会节目,就是希望父老乡亲在乐呵中了解更多惠民政策。”四青村老年协会会长陈胜林说。

2月5日,农历新年第一天,长丰县义井乡的社区春晚在该乡文化礼堂精彩上演。虽然所有的节目都是社区居民自带道具、自配服装、自编自演,但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吉祥欢歌唱起来,格桑花儿开。吉祥锅庄跳起来,大家一起来……”精彩节目不仅让现场观众过足了瘾,还通过在线直播传递给在外打工没来得及回家过年的老乡。“这台社区春晚办得真好,可惜我在外打工不能回乡,等我明年回乡创业后,一定要参加演出。”一位在浙江宁波打工的老乡看了直播后感慨地说。

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的乡村春晚于2月10日举办,活动的重头戏是表演在当地传承了上百年的潜山弹腔。“我们打小都是看着这些长大的,每年过年若不看看,总觉得缺少点年味。”一位村民说。“千岁爷进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端详……”身穿蟒袍、头戴纱帽的“民星”许承波的表演一招一式颇见功力,赢得观众赞赏。许承波是潜山弹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开学的儿子。在台下看着儿子的精彩演出,许开学很是自豪,今年73岁的他已先后培养出20多名徒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伙儿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前年,我们村已摘掉了贫困帽。未来,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许开学说。

2月9日,东至县木塔乡大田村,一帮年轻人在村里老师傅的帮助下,表演起了传统吹打乐十番锣鼓。“从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教他们,一直持续到今年正月。”70多岁的乐师兼指挥曹雨师说。据他介绍,十番锣鼓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濒临失传。2016年,大田村几位老师傅抢救性整理出部分十番锣鼓曲谱,并向年轻人传授,如今已取得一定成效。

“这个是大锣,这个是马锣,这个是齐钹……以前别说会敲了,乐器名字都叫不全。如今练着练着就放不下了。”大田村村民祝斌常年在外务工,今年刚加入十番锣鼓表演队,通过老辈人的点拨和自己的勤奋练习,他已对这些锣鼓十分熟悉。大田村党支部书记祝建成介绍,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在春节回老家后,不是打牌就是搓麻将。如今,随着十番锣鼓热的兴起,不仅村里的年味浓了,大伙儿的文明素质也提升了。“年轻人都说想要办乡村春晚,敲锣鼓、舞龙灯。我们已连续办了3届,一届比一届好,大家热情特别高。” 祝建成说。

今年春节期间,全椒县到处活跃着“民星”。在该县十字镇百子村的乡村春晚舞台上,“80后”舞蹈演员王忠力带领当地舞蹈队的姑娘飞快换装,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精彩节目。

“我原来在外打工,2017年回到家乡进入十字镇文化站,带这里的舞蹈队。队员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想把在外学到的优秀舞蹈融入地方特色元素,编排出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家乡父老。”近两年来,王忠力一直带领同事跳舞、编舞,从乡村春晚到“送文艺下乡”,到处都有舞蹈队姑娘欢快的身姿。

“移风易俗、继承传统,我们大学生要有担当。”2月8日,正在老家广德县杨滩镇竹溪村表演舞狮的大学生李烙说。李烙不仅是皖南医学院大学生,也是竹溪村舞狮队的一员,他对这两个身份十分自豪。

据了解,竹溪村历来有春节期间舞狮的习俗,但已中断许久。2017年,村里几个在外创业有成的年轻人恢复了当地中断已久的舞狮迎春表演,不仅组建了舞狮队,还摒弃了收礼才舞狮的陋习。今年春节,除了表演《雄狮闹新春》,舞狮队还拿出9300元为全村71名老人和4户困难家庭分别发放了尊老红包和慰问金。

“舞狮队给我们小山村的春节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年味。我们加入舞狮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乡带来新变化。”同为大学生的竹溪村舞狮队成员钱璟表示。

(作者:郜磊)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