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化春风做马 风景名胜为鞍

——安徽马鞍山探索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马鞍山市,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8-10-15
【字体: 】 【视力保护:

从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篇篇耳熟能详的诗文都与一方山水人文密不可分,它就是魅力诗城——安徽马鞍山。

这里因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思主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而得名;这里曾是李白的终老之地,历史上有超过600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10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里,许多名胜古迹都在向后人静静地讲述着伍子胥过昭关、虞允文大败金兵的历史故事。

如今,马鞍山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风景名胜有机整合,着力打造3张城市名片——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全民阅读名城,将马鞍山的历史和当下连缀在一起,以满足群众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需要,彰显了新时期地方探索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新理念和新气象。

公共文化示范区的提档升级

2013年11月,马鞍山被原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意味着马鞍山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对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马鞍山人没有沾沾自喜或盲目乐观,而是冷静地分析并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了文化服务提档升级。“近年来,在深入基层的调研中我们抓出了一些弱项,比如,一场惠民演出每次观看的群众数量有限,这说明‘以文化人’的面还不广;许多时候我们提供给百姓的文化服务并不能投其所好,这代表‘以艺作文’的内容还不足;文化部门开展的文化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大都是‘点到为止’,这意味着‘润物无声’的深度还不够。”马鞍山市文旅委党委书记、主任胡支农说,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毕竟不可能包罗万象,基于这3个弱项,马鞍山提出建设“三大名城”。

围绕文旅融合发展、数字文化建设、全民阅读推广三大领域,马鞍山陆续制定出台了《马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马鞍山市全民数字阅读服务体系规范》《关于马鞍山市建设全民阅读名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每项举措的最终落地提供了政策上的准备、依据和支撑。

推进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马鞍山“三大名城”建设工作的开展呈现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态势。马鞍山素有崇尚诗歌的传统,除了历代诗人留下的1000余篇诗词华章,至今,马鞍山仍有2万多位市民坚持着诗歌创作,涌现出了杨健、欧震等一批新生代诗人,发表了5000多首诗歌。马鞍山还连续27年举办中国李白诗歌节,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越来越得到市民的认可和热情参与。

怎样让来到马鞍山的游客感受到“诗歌之城”这一文化品牌?如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地参与到“诗歌之城”的文化活动中?怎样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协同发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去年9月,马鞍山推出了安徽省首个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文旅马鞍山”。

通过这一平台,不仅马鞍山市民可以免费在线浏览文化活动信息、扫码下载海量电子图书、在线预约远程培训和文化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且所有登录的用户还可以享受旅游信息和游览目的地的预览、景点门票和酒店预订,以及电影、剧目演出购票,图书、文创和马鞍山非遗产品网上订购等多种服务。

“以‘文旅马鞍山’平台建设为抓手,我们期望以一种更贴近百姓现代生活方式的措施提升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数字平台的建设,既是马鞍山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推广全民阅读的一种新尝试,也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消费相融合的一块‘试验田’。”负责该项目的马鞍山市文化馆馆长陈学明说,平台不仅为外地游客提供了在马鞍山进行深度文化体验的旅行服务和指引,还引导并拉动了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了文化场馆与文旅企业、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精准对接。

吸引利益相关方的文化共建

线上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线下的服务建设。亲临马鞍山,在登上绝壁临江、集雄奇险秀于一身的采石矶,重温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等美丽传说之余,马鞍山市区内许多文化氛围浓郁的“歇脚处”也值得流连、品味。形式各异、业态不同、分布于市区群众密集地带的“城市悦书房”便是良选之一。

为推进全民阅读名城建设,2017年以来,马鞍山探索和社会力量共建了一批公益性城市阅读空间——城市悦书房。据马鞍山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胡俊介绍,这些悦书房有的建在软件园,有的建在咖啡馆,有的开在邮局,有的落户书店,不仅和全市图书馆系统实现了通借通还、错时开放,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更有活力的读书推广活动,便利了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80后”青年吴文敏经营的“读出你心书吧”就是和马鞍山市图书馆合作建设的一家城市悦书房。周围来看书的居民说,这家书房的环境很好,有时晚上看书会忘了时间,但书房主人却从未催促过要关门。吴文敏笑称愿意“舍命陪君子”,“悦书房既是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延伸到社区、百姓身边的服务站点,同时也是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看着周围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感觉自己为家乡做出了一点贡献。”他说。

的确,要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文化服务的吸引力,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积极拓展和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共建。业界专家评价,马鞍山推进“三大名城”建设实践的一大亮点,便是勇于突破局限,将文化和旅游各个领域的机构、单位、企业,甚至是个体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实现了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有利于培育诚意参与、积极配合、精心服务的参与主体,助力形成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离不开的文化服务“伙伴群”。

(作者:王学思)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