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三五”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徐晏秋 分类:六安市,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级,政策速递 时间:2018-02-12
【字体: 】 【视力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重点专项规划”(14个)编制任务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文化改革的探索深化期、文化发展的转型跨越期、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六安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文化建设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规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佳业绩。总体上看,到“十二五”末,《六安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六安市文化馆、图书馆与市科技馆、市档案馆合建工程启动,四馆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6亿元。五年来我市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56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7个,并与全市6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一同向公众免费开放。先后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13313个,架设光缆6032.75公里,安装直播卫星设备57822套,受益农户约15万户。建成使用农村公益电影监控平台,累计放映场次达14万场。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37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8个市级乐园。霍山县获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金寨县进入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行列。二是群众文化繁荣兴旺。五年来,我市文艺创作获得5项省“五个一”工程奖,戏剧、音乐等各类文艺作品获奖1100余部(首),涌现了以庐剧现代戏《杜鹃啼血》、《信义人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出版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书籍,电视剧《幸福相依》顺利拍摄,电影《希望之火》顺利开机。开展了一系列如山水文化节、文化惠民消费季、全民阅读季、大别山歌会、韩国江原道文化代表团文化交流、首届广场舞大赛、开茶节、荷花节、少儿艺术节、群众文艺调演等活动,影响广泛。三是全民健身形成热潮。全市体育协会99个,全民健身站点939个,人均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健身人群400万人以上。成功举办亚洲赛艇锦标赛、全国赛艇锦标赛、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全国登山健身步道联赛、全国登山大会、中韩古李十番棋赛、全国自行车大赛、安徽城市篮球联赛、全市第三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获批1个国家级、24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省级传统项目学校,争创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四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平提升。先后组织了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原址保护工程、六安经济开发区战国墓群发掘、皋陶文化园规划编制,修复利用六安古城墙、北门塔等古建筑及革命旧址群。全市国保单位5处,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列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项目。皖西博物馆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晋级国家二级馆和4A级旅游景区。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订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霍邱柳编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六安灯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五是文化产业快速增长。五年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广告装饰、工艺美术、传媒信息、印刷复制业等文化产业年产值逐年提高,健身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企业进入升级改造阶段,形成整体推进、迅猛发展的格局。2015年,六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68%,总量37.45亿元。民营文化企业活力涌现,全市民营文化法人单位占总数的80%以上,悠然蓝溪(一期)、蓼源、三乐童车、柯林印铁、大别山玉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相继建成运营,红街、海洋大世界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开放。电影院线、演艺剧场等文化业态日趋丰富完善;华安达、美佳印务等6家企业先后入选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截至2015年底,全市文化法人单位175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6家,获得省级产业示范基地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称号31家。但也遇到不少矛盾和困难,部分项目实施中遇到一些用地、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推进速度不够快;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还不够高,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对接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在规模化、集约度、科技含量等方面偏小,相比省内的蚌埠、马鞍山、黄山等市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常态,机遇与挑战并存。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幸福六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治国理政文化思路“六个一”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繁荣文化事业;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构建“三大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市文化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城乡,补齐短板,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机制;坚持创新观念,推行文化人才、品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争取2-3个县(区)进入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区)行列、1-2个县(区)建成国家(或省)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面完成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六大产业板块,推动七大主导产业,形成八大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5%以上,总量8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适应文化发展新常态,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机制,与文化资源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全面建设幸福六安,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三、文化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

(一)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文化思路“六个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理论学习形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腐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加强新闻传播和网络文化管理,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思想舆论阵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六安文化走出去。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共识,着眼长远,以文化人。

(二)全面构建三大体系

  1.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一批六安特色鲜明、设施完善、运行高效、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设施。抓好六安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续建,形成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补差补缺,启动六安市体育中心、市游泳馆、皖西大戏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提档升级,争取70%以上的县区“两馆”到达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其中达到国家一级馆的20%以上;市县两级剧院(场)、体育场馆项目建设达到省政府统一要求。支持金寨县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舒城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继续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自然村农民文化体育广场等基层文化项目建设,改善条件,提升服务,到“十三五”末,争取100%达到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80%的中心村建成农民文化乐园。推进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制度建设,更好地实现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打造一批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更好地惠民利民便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栏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统筹资源配置和文化设施为手段,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管、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狠抓文化惠民工程落实。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活动、城乡图书一体化、文化惠民消费季、农家书屋运行维护、农村体育活动等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继续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重点文化服务项目常态化,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充实更新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器材设备,到2020年,人均参与全民阅读、群众文化活动、陈列布展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职能,建立完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公益性文体场馆的全部免费开放;加快建立国有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支持文艺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免费优费开放;建立群众评价与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完善基层文化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委托管理和法人治理。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整合,推进文化场所“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六安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上传播。建立与当地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积极开展城乡图书一体化、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借助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手段、新媒体优化布局,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等)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无线接入点,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提升流动服务与无线多终端服务能力。建设市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和皖西数字博物馆,开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组织读书育人、经典诵读和“候鸟书屋”等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

(5)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六安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和发展本市群众文化品牌和赛事,振兴地方传统戏剧。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六安艺术节、青少年读书节、六安少儿艺术节、广场文艺活动、群众歌咏比赛、公共图书馆服务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健身等大众文化。继续办好“大别山山水文化节(六安)”“大别山民歌会”“六安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节”,提升“全市群众文艺调演”和“全市小戏小品调演”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季、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下乡,继续组织青少年才艺大赛、大别山民歌会、中老年健身舞大赛、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活动。

专栏2   文化惠民重点工程(项目)

广播电视户户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直播卫星广播电视(DTH)新服务。它是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家家、户户、人人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让农村群众共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

农村电影放映。指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的农村电影服务体系。片源由各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采购。

城乡图书借阅一体化。指采用先进的图书业务管理系统、用户统一管理系统等软件和其它措施,实现地区资源和读者的统一管理、通借通还。

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指我省通过鼓励城乡居民“五看”(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基本文化消费,由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组委会牵头,按设定规则让广大群众享受不同的“立减折扣”优惠。该活动有利于培养文化消费理念,引领大众文化消费意愿。

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指通过对乡镇文化站等乡镇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后,使其服务功能、效果更好。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我市拟利用三年时间完成社会“1112工程”建设, 即一场(文体活动广场)、一员(文体专管员)、一团(业余文化团队)、两室(图书报刊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确保实现每个社区有不低于100㎡的室内文体活动用房和不低于1000㎡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等指标,促进社区活动经常化、队伍专业化。

农民文化乐园。指在农村中心村打造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具备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 “一场”为综合文体广场,有大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设施;“两堂”为礼堂、讲堂,礼堂主要满足农民朋友举办节庆礼仪、议事聚会等需求;“三室”为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文化活动室;“四墙”为村史村情展示墙、民风民俗展示墙、崇德尚贤展示墙、美好家园展示墙。“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建成37个省级乐园、8个市级乐园。“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抓好这项工作,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农村体育活动。指在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农家书屋运行维护。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自行管理、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每年增加和更新一定比例的图书以及数字图书、报纸、期刊等。

(6)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重点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生动活泼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歌曲戏剧、图书史志等文艺精品。围绕重大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六安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按照“一县一品”的目标要求,挖掘各县区民俗、地方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和文化艺术团队,带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市各类文艺作品获得省以上奖项30部(篇)以上。修订出台《六安市文艺创作演出奖励办法》,调动文艺骨干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安徽 六安市)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