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西递:寻找和发现传统的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黄山市,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9-01-08
【字体: 】 【视力保护:

西递村主街道  张 帆 摄

烟雨江南青石巷,油纸伞下素衣裳。安徽省黟县西递村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虽已过旅游旺季,但西递仍是游人如织。

日前,2018年中国黄山国际乡村摄影大展在西递举行,此次活动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等主题展开。数千幅摄影作品在古村落中展出,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处安放的乡愁。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众多游客表示,西递给人们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置身其中,抬眼即见旷古斋、瑞玉庭、桃李园、西园等古宅。据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传承民风民俗,这些古宅目前都由村民居住,公司将其租赁为景点并对外开放。

来到笃敬堂前,抬头就可看到精美的门楼。这里的主人介绍,这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它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笃敬堂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黟县收藏家胡积堂居所。前庭院的大门有两柱三楼砖砌门罩,内设亭间,特别是正屋大门里外均有门罩。

为了更好保证西递古民居的完整性和历史性,西递景区、西递管委会、西递村委会三方共同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在村民的旅游收益年终分红中,新房子每平方米占老房子每平方米比值的60%,以鼓励村民保护好古民居、古建筑。

在古民居修缮时,村民提出修缮申请方案后,经过管委会批示、实地查勘等一系列严格把关,确保使修复坚持“以旧修旧”,完整保留古民居的历史风貌。同时,修缮金额的60%为个人出资,40%为文物保护基金补贴。

年轻人又回来了

“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来到这里的很多游客认为,它们作为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都留给了我们浓浓的乡愁。

“西递的古宅子里还居住着原主人。”游客张帆说道:“听着宅子主人讲述厅堂里柱子上悬挂的一幅幅寓意深刻的楹联,这个家族往日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摄影大展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对新人着汉服、行汉礼,在西递举行传统婚礼,再现徽州文化仪式场景。20对新人于青石板桥整齐列队依次入场,历经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交拜礼、结发礼等传统婚礼流程。

其中一位新人孙彩霞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黟县本地人,老宅子就在西递景区边上。上中学的时候家乡经济比较落后,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些年家乡进行旅游开发,大家都富裕起来了,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回乡发展,希望通过我们年轻人的努力,将家乡的本色文明传承下去。”

不是简单地迎合“乡村”想象

2012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同时开始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之后,古老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西递以遗产地文化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逐步形成,旅游接待条件和水平逐年提高,促进了财政增收,提高了村民收入,保持了村落和谐稳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2018年10月,西递景区共接待游客78.6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889.37万元。

记者在西递采访时发现,一些游客很担心过度商业化会破坏传统村落。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西递属于江南村镇系列,既有自然和乡村的宁静,又有足够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和不亚于城市的思想和精神;既是一个从自然走向文明中心的起点,也是一个可以从城市回去的地方。因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对其保护和利用不应是简单地迎合城市人的“乡村”想象,而是要引导城市人发现传统的价值。

(作者:实习记者 张素珍)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