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蚌埠市 编辑:徐晏秋 分类:省级,政策速递,蚌埠市,省文化和旅游厅 时间:2018-02-12
【字体: 】 【视力保护: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蚌发〔2012〕7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精神,结合蚌埠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蚌埠崛起、建设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蚌埠文化发展改革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先进,特色艺术和行业处于全国前列,成为城市活力充沛、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环境优良的皖北文化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显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城市精神进一步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主流舆论积极健康,舆论导向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蚌埠形象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文化精品生产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浓郁地方特色、较大社会影响、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文化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实施,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日益加快,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30%以上,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6%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加强,文化人才成长环境逐步优化,高层次领军人物不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高素质文化人才茁壮成长,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作用,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以基层党员和青年学生为重点,继续强化“七一”党课品牌效应,组建重大主题宣讲团,广泛开展“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干部在线学习为载体,继续推进年轻干部业余读书活动,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以“与时代同行—蚌埠大讲坛”为载体,宣传普及社科理论知识,有效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抓手,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教育,引导人们永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为蚌埠崛起而奋斗。以“四德”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发展壮大新闻出版事业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引领社会思潮,内树信心、外塑形象。充分发挥“党报会客厅”、“深读周刊”、“政风行风热线”和“热点访谈”等品牌栏(节)目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组织性、策划性和实效性,增强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为主,有效整合全市媒体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进一步拓展对外宣传领域,拓宽新闻发布渠道,壮大对外宣传实力,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经贸、科教、文化交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大力扶持蚌埠新闻网、广播电视网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等新兴传媒载体。

(三)实施文明提升工程,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继续推进市民素质、城乡管理水平、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性文明创建等四大提升工程,加强诚信建设、法制宣传和反腐倡廉教育,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和践行“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城市精神,培育科学务实、创新创业、开放包容、敬业诚实、团结协作的现代文化意识,激发热爱蚌埠、建设蚌埠的热情。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李玉兰、余瑞青、杨苗苗、吴群等典型示范作用,认真做好“中国好人”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培育、推荐、宣传工作,不断提升蚌埠“好人之城”的品牌效应,形成尊重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帮助好人的城市新风尚。大力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为载体,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明指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市博物馆、市档案馆、市文化馆、市规划馆以及蚌埠音乐厅、歌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县有数字影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目标,不断扩大和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设备档次。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统筹规划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改造规划。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创建活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促进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禹墟、双墩遗址、垓下遗址以及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促进发展。

(五)实施文化精品生产工程,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促进优秀产品创作和生产,进一步提升蚌埠文化精品的引导力、创造力、生产力、服务力和传播力。加强对文化创作思想的引导,充分发挥“五个一工程”的导向示范作用,认真落实重点文艺创作选题规划,深入挖掘双墩、大禹、大汉、大明等地方文化丰富资源,精心打造蚌埠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的文化精品,一批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一批围绕中心和大局、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突出贡献的理论成果,一批反映蚌埠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歌舞、戏剧等优秀作品,力争每年有一批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奖项。积极探索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市场化运作新路子,支持作家、艺术家以无形资产参与多元化创作生产投入。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建立完善文艺精品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进一步活跃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积极推进“珠城欢乐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品牌文化服务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精心举办辐射影响全国的中国花鼓灯歌舞节、中国玉文化节暨安徽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打造文化节会品牌,形成规模示范效应,不断彰显蚌埠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六)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蚌埠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到“十二五”末,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力争建成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市场培育”的发展思路,遵循《蚌埠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品牌为导向,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以规模为导向,做大做强出版印刷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以创新为导向,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谋划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发展远景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861”、“34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光彩玉器文化城、花鼓灯嘉年华、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园、动漫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基地)建设,倾力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孵化效应,提高蚌埠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依托现有资源,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文化科技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文化与科技、传统产业与新兴文化融合。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做大做强蚌埠文化发展集团,组建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和蚌埠广电传媒集团,打造文化企业“航母”;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文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推动文化中介机构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指标统计体系。

(七)实施文化改革创新工程,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蚌埠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计划、有重点、分类别、分步骤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纵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转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激活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政府演出补贴,鼓励其多到农村基层演出。坚持“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方针,推进报社、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改革,逐步剥离经营业务实施转企改制,整合媒体资源,组建新闻传媒集团,发展壮大传媒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深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制度,成立市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领导

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切实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把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强市建设强大合力。成立市文化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推进我市文化建设,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和完善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考核、督查机制,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二)进一步加大经济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设立市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乡镇和村文化建设。从2012年开始,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设立市级宣传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形式,重点解决“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市属国有演艺单位设施更新、剧目创作、演出补贴等问题。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从2012年开始,每年市财政统筹不低于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加大省“861”和市“3461”行动计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通过以奖代补、行政划拨、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文化事业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建设为龙头,培养、引进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开展文化拔尖人才的评选和表彰活动,激励更多文化人才成长。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非遗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蚌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共蚌埠市委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0日

(作者:安徽 蚌埠市)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