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文化包容 匠人坚守 芜湖美食呈现多元味觉记忆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编辑:徐晏秋 分类:芜湖市,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8-04-25
【字体: 】 【视力保护:

据大江晚报消息,谈起芜湖的美食,除了名扬天下的刀鱼、鲥鱼和螃蟹组成的“芜湖三鲜”外,蟹黄包子、虾籽面等各色小吃也不得不提。这些特色小吃或显于街头,或隐于巷尾,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演绎着自己独有的故事,用各自的极致滋味,共同组成了芜湖味道。汤包、烧饼、凉粉、锅贴······花样繁多的芜湖小吃不仅养刁了众多芜湖饕餮之徒的胃,也让外地游客欲罢不能。便宜而快捷,市井而低调,芜湖的美食一直是大家心中最难忘的味道。

芜湖美食兼容并蓄

孔子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中国人的心里,饮食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存在。而芜湖独特的地理区位,也造就了芜湖开放、包容的性格,体现在美食上,则各路美食在芜湖都能找到拥趸,芜湖人爱土生土长的芜湖小吃,对全国的小吃也持欢迎的态度。

探寻芜湖的美食记忆,很多美食都能看到民间智慧的闪光。著名的“绿影猪蹄”便是绿影新村的家庭主妇后芬明所创,经过后芬明的不断改进,现在的绿影猪蹄,肥而不腻,回味香浓,吃起来有弹性。而受人喜爱的藕稀饭,更是芜湖民间妙手而得之。据“何正源铜锅藕稀饭”经营者何孝宏回忆,这一小吃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时由芜湖人无意中研发的,起初就随意放点藕、放点米,后来发现很好吃,慢慢地就在左邻右舍传开了。据了解,何正源铜锅藕稀饭在芜湖已有上百年历史,光何孝宏父亲就经营了十几年,他自己也经营了三十多年了。挑着担子卖铜锅藕稀饭的小贩,沿街叫卖和敲打,成为定格在许多芜湖人记忆中的一幕。

细究起来,芜湖小吃可谓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于一体。这便体现了芜湖人对外来味道的包容性。在福禄商城从事小烧饼生意的许师傅,20多年前,带着祖传的烧饼手艺来到芜湖。烧饼本是一种北方特产,但多年经营中,他一直不断地改良,迎合芜湖人的口味,最终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今,这种外来咸甜适中的小烧饼,已“落地生根”,成为了一种芜湖的风味小吃。

舌尖芜湖香飘天下

在芜湖凤凰美食街百年老店耿福兴,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前面是打着三角形小黄旗的领队,后面是长龙般的游客,只见他们鱼贯而入,来到了灯火通明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一楼大厅。在服务员热情的招呼声中,他们纷纷来到事先预定的餐桌前落坐,不一会儿,香喷喷、热腾腾的“虾籽面”“小笼包”“酥烧饼”便悉数上了桌,兴致勃勃的游客们终于尝到了闻名中外的耿福兴小吃三大件了。

芜湖兼容并蓄,成就了今日的江城美食,商贾云集、交通便利,也让芜湖的美食,香飘天下。来芜湖旅游的彭女士表示:“我听说《舌尖上的中国》每一期都有芜湖的美食,这次来之前,还特地做了攻略,要把这些美食一网打尽。”近年来,芜湖各大景区持续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些游客不仅对芜湖的旅游景区了如指掌,对芜湖的餐饮美食也是一清二楚。上海一家旅行社,当得知耿福兴的“虾籽面”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小笼汤包”成了央视《一城一味》的上榜品牌,“酥烧饼”制作工艺获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后,便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设计出了一条“芜湖美食之旅”的产品线路,立即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江城美食在展示强大吸引力的同时,也成为许多从芜湖走出去的人心中永远的味觉回忆。自媒体“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便表示,自己曾经一次驾车1000多公里,从北京回到芜湖,就为了尝一口芜湖的小笼汤包,吃完之后嘴一抹,又一脚油门杀回北京。在上海工作已经十几年的郑先生,自己总忘不了芜湖的那一口小吃。他表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美食云集,可是我总是惦念着芜湖的小吃,皮薄汤浓的小笼汤包,边炖边买的藕稀饭,一到年头总是要排队买的绿影猪蹄······”

传统手艺匠人传承

芜湖美食已经融入整个城市的基因里,成为所有品尝过的人共同的记忆。即使多年以后,再次品尝仍然能够感觉到还是原来的味道,这正是源于芜湖美食的手艺人代代相传的技艺和始终如一的坚守。

小吃虽小,但是制作的手艺却常常非常繁琐,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各种快餐大行其道的当下‘’芜湖小吃的匠人们,依然坚守着最地道的做法,给顾客提供美味 。许多江城市民都非常喜欢酒酿水子,殊不知酒酿水子中的水子,对手艺的要求很高,传统制作水子的过程被称之为“滴水子”,手法速度都要“快而准”。而气鼓馄饨也不仅仅只是把馄饨皮擀薄就行了,对下馄饨的过程也非常的讲究······

正是许多让人感动的坚持,成就了芜湖美食经久不衰的魅力。许多芜湖人知道夏天吃不到甑子糕,却不知原因,原来,因为原料之一的米粉在热天容易变馊不易保存,为了糕点的质量,甑子糕生产者一直坚持着“避暑原则”,只在每年9月到来年3月之间出摊。客人口味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已有30多年历史的老濮凉粉,都是一碗一碗按照客户要求来配。何正源铜锅藕稀饭依然是摊点的形式,因为取材于本地老品种的藕,为了保证新鲜,每年5月到8月这一材料稀缺之际,他们依然坚持关门歇业,一直到立秋新鲜的藕上市之后才重新出摊······

(作者:汤荣汛)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