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明哲:安徽题材三部曲是写给故乡的一封家书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徐晏秋 分类:安徽文产 时间:2018-02-08
【字体: 】 【视力保护:

“少小离家老大回,多年游子在外,回来跟乡亲们见面,跟过去的同事朋友亲人相见,还是有一份乡情要说。”7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一级导演查明哲返乡做客“大湖之约”,与合肥老乡们话乡音,叙乡亲,写家书。

安徽题材三部曲是写给故乡的一封家书

查明哲1954年9月出生于合肥市,毕业于合肥八中,参加工作后,又在安徽做过演员,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从《万世根本》到《徽商传奇》再到《淮河新娘》,査明哲应邀创作指导了三部跟安徽有关的话剧,打开了安徽成人话剧的新局面,安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普遍认同,走入全国话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对于安徽话剧来说,有过辉煌,也陷入过低潮,一段时间内,甚至在以儿童剧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阵地,这也是全国成人话剧面临的共同情况。”査明哲感叹,安徽题材三部曲,讲述的是安徽本地的人本土的事,发扬的是安徽的文化,体现的是安徽的地域特色,关于徽州和淮河的文化故事里,充满了乡音、也充满了乡情。

“乡音乡情总缠绕,从我这里来说,每一部戏剧都是一封家书,在家书里,我和每一位亲人聊日子,聊人与人的关系,聊我们自己,彼此的交流,我觉得这是戏剧最重要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份家书也是我觉得永远写不尽,但我愿意相许终身的一份事业。”

话剧民族化是最大课题

从《黑奴吁天录》到《获虎之夜》再到《雷雨》《日出》,及至《茶馆》《车站》《狗儿爷涅槃》,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话剧,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时至今日,査明哲认为,摆在中国话剧人面前的最大课题,仍然是话剧民族化问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曾一度陷入低潮,人员流失,话剧团解散,这里面有话剧人的责任,我们没有做出更多的好戏,没有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再加上电视电影的出现,也大肆冲击了舞台艺术。”但査明哲认为,从目前话剧演出业的发展来看,中国话剧正在低潮之后,开始有了回温和起色,“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观看话剧,越来越多的国家话剧院团体的出现,说明我国观众正在逐渐养成话剧观赏习惯。”

回温中有喜也有忧。査明哲认为,现实主义作品能不能够塑造典型环境里的人物,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真相,直接关系到戏剧的人文关怀。“中国戏剧命运如何,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完成价值书写,让广大观众喜爱,让戏剧能够拥有自己本身真正的力量,民族化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创作课题。”

创作者用人文关怀来唤起人性

文化是人化,以文化人,以人化文,戏剧也是在以戏化人,“人们需要戏剧,需要接受精神洗礼和心灵洗礼,坐在剧院里,通过观看话剧演出,跟自己交流的观众,是用戏剧给给自己增添生活的力量,这就说明,戏剧最大的价值就是能给人以人文关怀。”査明哲认为,善良、慈爱、友谊、和平、原谅,戏剧中的元素要喝人的进展连在一起,才能发挥出人的力量。“说到底,文化是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人的缺陷的忧虑,是对人类出路的苦苦探索。”

创作者要对生活加以提炼,升华,做出更深的理性思考,寻找有人文价值的内容,才能更准确地表达生活,深掘养分滋养心灵。査明哲表示,舞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

(作者:1)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