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多举措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编辑:徐晏秋 分类:安徽文产 时间:2018-02-08
【字体: 】 【视力保护: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第一个区域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自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以来,安徽省大力加强实验区建设,推进实施“六个一批”(设立一批非遗生产展示销售区,形成一批非遗知名品牌,挖掘一批非遗传统技艺,打造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开展一批非遗宣传交流活动),突破传统文化遗产单向保护思路,实施跨区域、整体性保护模式,不断完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及其资源保护、人文精神财富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验区内形成全民共建良好文化生态局面。

一是建立管理保障机制,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原则,出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制定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单纯以GDP为指标,综合考核黄山市、宣城市等实验区所在地科学发展情况、生态保护状况。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充分利用中央资金支持的同时,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专项经费,各级财政先后投入约5亿元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等工程,整治、修复。

二是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启动实验区内濒危项目抢救工程,实施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通过文字、录像等方式记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并建立传承档案。举办非遗法及非遗条例培训班,增强传承人权利和义务意识。

三是开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修复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保护徽州四雕、徽州楹联匾额等一系列代表性的徽州技艺,形成“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的古村落文化风景线,促进流散外地的文物回归实验区,带动徽州古民居营造技艺队伍兴起。

四是扶持建立博物馆(博览园)集群,逐渐形成以民间非遗博物馆为主,包括专题博物馆和非遗展示中心的多形式保护格局。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营造尊重传承人、保护传承人的社会氛围,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五是推进综合性传习中心整体建设,以屯溪区黎阳老街、徽州区潜口、黄山区甘棠—仙源、歙县徽州府衙等8个相对密集、文化生态较好的非遗项目综合性传习中心为抓手,系统开展非遗项目建设活动。通过区域业态合理搭配,建成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设立非遗展示传习室和非遗展示广场,规划设计传承人陈列馆,将非遗作品转化为旅游工艺品,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非遗文化广泛传播。2016年4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评估;2016年11月,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2017年1月,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揭牌。


(作者:安徽)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