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技艺期待后继有人 年轻人深感“吃不消”

来源: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网 编辑:徐晏秋 分类:安徽文产 时间:2018-02-08
【字体: 】 【视力保护:

县盛产徽墨,且有一千多年制墨历史。然而,制墨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当地墨厂如今很难招到年轻人,千年徽墨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老将多新秀少,员工老化现象严重

徽墨是中国汉族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在歙县县城一条远离喧嚣的小路上,坐落着古色古香、幽静质朴的老胡开文墨厂。据厂长周美洪介绍,目前厂内职工约150人,徽墨年销量可达200万锭。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不迟于唐朝,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工艺十分讲究,现代制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等为主要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锉边、描金、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

记者进入制墨车间,看见8位老师傅正默默忙碌着。“我干了26年,每天就是锤墨,锤子有8斤重!一年到头都很累,车间里的气味也难闻。 ”48岁的邵光辉说,他当年是顶了父亲的班才进的厂。多年来,车间同事只减难增,没见几个年轻人入职并留厂。 “我在车间还算年轻的,其他师傅年纪都在50岁以上,最年长的干了40多年。 ”邵光辉说。

描金车间里都是清一色的女工,她们就着墨锭上的花纹图案和题字仔细地描画、填彩。 40多岁的吴海英说:“工作量要根据墨的材质确定,像我手头这种墨,一天可以描300锭。我们做的都是手工细活,工作时很少说话,以免分心。”吴大姐告诉记者,她19岁即进厂工作,相比制墨等车间,本组工人年龄略小,不过最年轻的师傅也有近10年经验。

据业内人士透露,墨厂工人的月工资为4000元至6000元左右,在歙县当地已属可观,不过即使这样的收入也很难吸引年轻人。 “我们招过许多次人,但是留不住。现在招五个人进来,能留下两个就不错了! ”周美洪说。

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的胡开文墨厂始建于1765年,为中华老字号名牌企业。据该企业负责人、中国文房四宝制墨专业主任汪培坤介绍,该厂技术革新起步较早,制墨车间尚无人才危机,5名制墨工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最年轻的只有32岁。 “我们在制墨过程中使用4台三辊机碾墨,代替了部分人工。通过观察,机器碾墨的效果不比手工差。另外,我们主打中高端市场,产量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量。”汪培坤说。

不过汪培坤也有苦恼,厂里磨墨雕刻车间仅有一位40多岁的师傅,多年来无人补充。 “磨墨雕刻是核心环节之一,技术要求非常高。我们这位师傅的技术拔尖,但是年轻人的思维更活跃、观念更新潮,也更敢于创新。如果我们的墨上能出现卡通人物或者时尚流行语等元素,一定更受欢迎! ”汪培坤说。

工作累学问深,年轻人深感“吃不消”

如今,国家和地方均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此大环境下,徽墨技艺为何会出现人才危机?

周美洪坦言,制墨工作时间久、体力消耗大、车间环境差,还要求工人态度认真、心灵手巧,这让年轻人普遍觉得“吃不消”。学起来枯燥、缓慢,光入门知识就要学八个月,出师起码要三到五年,所以现在仍靠老职工支撑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墨厂职工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

在黄山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90后女孩刘晨告诉记者,身边坚持写毛笔字的人已属凤毛麟角,中小学生课业繁重,即使练字也多用墨汁。 “我觉得徽墨离现代生活太遥远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通过健身、购物、聚会这些形式来放松消遣。 ”刘晨说。该市文化委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年轻人普遍对徽墨等传统技艺缺乏兴趣是不争的事实,非遗项目要从深闺中走向大众。

汪培坤告诉记者,随着墨具品种和技艺的不断创新,磨墨雕刻车间最好能有3名员工,“磨墨雕刻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笔画基础,我认为现在主要是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来培养人才,一个合格的雕刻工,没有三到五年的时间学不成。光靠工厂来培养,成本太高,还有可能留不住人,代价太大! ”

于日锦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的校长。他认为,徽墨等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非遗项目的传承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靠技艺传承人和部分企业、学校的努力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文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已经落伍。

据介绍,行知学校徽派艺术类专业班设有徽墨班,但与砖雕班3个年级、20多人的规模相比,徽墨班仅有一个年级、不到10名学生,而这还是黄山市仅有的徽墨专业班。

拓市场强教育,市场化手段揽人才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徽墨等非遗项目面临的人才断档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并尽早解决,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造成极大损失。但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培养徽墨接班人,并非无章可循。

周美洪认为,把制作工艺传授给不同年代的人,才是让其得以世代传承的最好办法。记者了解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黄山市徽墨文房博物馆,主要展示徽墨、古砚台、徽墨古法点烟、徽墨制作和歙砚雕刻技艺。该馆自2012年开放以来,年接待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并适时开展制作“手心墨”等研学体验活动。

黄山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政府主管部门的资源、财力有限,其重心更倾向于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目连戏等民俗技艺。而徽墨产业已走向市场化,情况相对较好,人才培养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得到逐步缓解。“人才问题说到底,还是市场问题。 ”于日锦认为,徽墨的当务之急是形成稳定产业链,进一步打开市场,这样员工的福利待遇就会水涨船高。如果有关部门还能通过评级等方式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那就更有利于招贤纳士。随着购买力的增强,徽墨不能局限于专业人士和书画爱好者使用,而应推出一批美观有趣、做工精良的高附加值产品,吸引更多潜在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另外,要设法拓宽海外市场。

近年来,黄山市已有徽韵工艺品厂等企业转变思路,打造出做工精美的徽墨纪念品,市场反馈很好;胡开文墨厂的中高端产品也畅销全国,并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 2010年10月,该厂还开设了网店。

据于日锦介绍,目前全国培养非遗技工的专业学校较少,人才培养机制需尽早完善,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并推广。为此,行知学校多年来一直在摸索。该校非遗项目专业现已形成课程体系,专业科目由多名老师任教,旨在让学生能够博采众长。同时,注重培养其文化、艺术基础。 “我们的学生美学功底扎实、视野更开阔、综合素质较强,就业不成问题。而如何能让他们坚守‘阵地’,不轻易转行,还需多管齐下,留住人才。 ”于日锦说。

(作者:1)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