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中镇 重温红色革命摇篮

红色带你游安徽

来源:中安文旅频道 编辑:潘霁野 分类:安徽文产 时间:2022-08-29
【字体: 】 【视力保护:

大别山自古便是兵家囊括大江南北、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素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的天下”之说。战争的硝烟已经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散去,当我们回眸历史,大别山这片土地发生的革命英勇事迹,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北中镇

太湖县北中镇地处大别山南麓,皖鄂两省毗邻、三县(蕲春、英山、太湖)交界。这里历史悠久,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因解放初期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中心县委而得名——北中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山区背景是孕育革命风暴的摇篮,革命时期北中镇军民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太湖县第一个红色政权

吴氏宗祠坐落在北中镇明珠村,极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祠堂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里便是太湖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该旧址具有及其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

1928年春,太湖县江塘乡成立了太湖县第一个党组织。1930年初,正式成立了中共太湖县委,并领导发动了大石岭农民暴动。与此同时,与太湖县北桐(中)区一山之隔的湖北英山、蕲春等地也有了党的活动。1931年6月18日,中共英山县委成立,领导英山、太湖等7县工作,并派人来到北桐(中)区帮助开展党的发展工作。成立了党总支委员会,下辖两个支部。同年9月2日,红4军12师31团来到北中镇,宣布成立中共北桐(中)区委员会。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主席台

舒林/作画

时间来到1931年10月7日,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在玉珠畈吴家祠堂召开。会上宣读了红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决议和法令,选举了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委员,并宣布成立一、二、三乡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决定将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设在吴家祠堂内。1932年2——3月间,又先后成立了四、五、六乡苏维埃政府。

土地革命拉开序幕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中共北桐(中)区党总支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建立了赤卫队、工会、农会、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群团组织和地方武装。齐心协力支援革命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北桐苏区一片蓬勃发展的革命景象。

北桐(中)区苏维埃儿童团使用的武器

北中镇文化站吴卫东介绍说,在卾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北桐(中)区土地改革从1931年12月中旬开始到1932年3月中旬结束,历时85天,经过组织宣传、划线没收、估产登记、分配插标四个阶段,将地主豪绅的田地、粮食、耕牛、农具统一分配给贫农、雇农,同时划分地主、富农,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者有所得的美好愿望。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在土改运动中,各地组织力量认真宣传贯彻了红山县委、红山县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婚姻问题决议案》,推行“男女平权”、放足剪发、送还童养媳、恋爱自由,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坚持不懈革命斗争

为保卫苏区,赤卫队在成立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同破坏苏维埃政权的国民党武装不断进行革命斗争,转战10余次,屡战屡胜,越战越勇,队伍也不断扩大。

北中区苏维埃工农武装

舒林/作画

1931年11月24日,赤卫队改编为游击队。此后,游击队还开往冶溪河打击土豪,没收地主财产。有力抗击敌军,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

北中镇文化站吴卫东介绍说,随着时局的发展,北桐游击队很快扩展到178人。此时,红山县独立13团派来一个营,将游击队和一、二、三乡第二批组织起来的赤卫队20人,以及上级派来的2个连,组成北桐(中)区警卫营。6月,红山县独立13团与警卫营合编为红军游击师,随红军主力转移北上,离开苏区。从此,北桐苏区就没有了武装。

红军主力撤走后,国民党反动派趁机大举进犯北中,进行了烧、杀、抢“三光”政策,100多名中共党员、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苏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北中区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苏维埃政权被摧毁。

红四乡苏维埃政府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同时成立一、二、三乡政府,1932年2——3月间,又先后成立了四、五、六乡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扎根陈元畈

中共北中总支成立后,积极为红军搜集情报。红四军接到情报后,兵分三路进攻英山,一举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又击溃前来增援的太湖县国民党三个团,并乘胜追击,由玉珠畈追到弥陀寺,将敌残部彻底打垮,缴枪千余支。红四军取得此次大捷,回师陈元畈,在陈氏宗祠举行隆重的庆功大会,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种子,极大地宣传了革命形势。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不久后,地处陈元畈的陈氏宗祠,成为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成立处,同时也是北中游击队重要驻地。

陈元畈苏维埃革命旧址的讲解员徐玲娟介绍,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是一幢历史悠久的徽派古建筑。自清朝末年以来,陈氏宗祠一直作为育人之场所,土地革命时期,陈氏宗祠成为革命的堡垒。陈氏宗祠革命旧址通过文物、资料、图片等展示,以及战斗中大刀砍到柱子的战斗痕迹。讲述了北桐(中)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斗争的始末。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与工农红军的光荣,也见证了武装斗争的血雨腥风。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陈元畈遭遇战

讲解员徐玲娟介绍说,革命斗争时期,北中区游击队和国民党部队在陈氏宗祠发生过一场激烈战斗。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1932年1月1日,北中区游击队60多人进驻陈元畈,住进了陈氏宗祠。正值元旦,游击队放松了警惕,在祠堂里住了三天,未及时转移。敌探得知消息后,国民党太湖县民团千余人在团长黄陈谷的指挥下,悄悄摸进了陈元畈并占领了河东岸主峰。

次日清晨敌军向驻扎在祠堂的游击队发起猛攻,游击队三面受敌。队长秦贤安坚持命令部队反攻,不准撤退。敌人越打越多,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寡不敌众,孤军作战,造成战斗失利。一排长王宜训、二排长吴令子等多位同志在掩护部队突围时全部英勇牺牲。其中二排长吴令子为掩护部队突围,腹部连中数弹,肠子流出,伤势严重,面扑上来的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一手按住露出的肠子,一手挥刀砍向围上来的敌军。

陈元畈遭遇战,使游击队损失惨重。游击队回到玉珠休整,并进行了认真总结。3月,游击队得知黄成谷再次率团向苏区进军,于石榴尖设下埋伏圈,取得大捷,打击了黄成谷的嚣张气焰。

苏维埃第四乡政府旧址——陈氏宗祠

北桐(中)区苏维埃政权从1931年10月建立到1932年6月被摧毁,历时9个月。北桐(中)区苏维埃政权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湖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进行浴血奋战而建立的工农专政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支援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了土地革命,在太湖县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百花洞里藏将军

将军山位于湖北蕲春与安徽太湖县之间,地势险峻,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清朝年间,太平天国将领胡大海曾率军于此同清兵交战百次,因守阵有功,被封为将军,后此山名为将军山,战争时期,将军山在抗战中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将军山

图|上骑艺林

钟子恕同志(战争年代为蕲、太、英,浠边独立第四团团政委、解放后任湖北省粮食厅厅长)的回忆录中写到:“太蕲边的桐山、将军山、乌纱畈是医治疗养抗日伤病人员的主要地区。这里广大基干群众为我伤病人员医治,疗养和生活安排,付出了很大代价,作出了宝贵贡献。这三处有时伤病人员多达三、四百人。特别是当敌人进剿搜山之时,群众都是不顾生命掩护我伤病人员,送菜饭、送茶水到深山老林、石洞之中。有的还用盐水洗伤、换药、背来背去。将军山脚下杨炳照(杨远源之父亲)父子家都养过伤病员。”

将军山、桐山

图|周林

北中镇有个广为流传的真实历史故事——百花洞里藏将军。这段历史发生在将军山的百花洞内,讲述的就是山脚下的杨远源老人和李先念将军的一段军民鱼水情。

1943年7月,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和张体学、钟子恕等带领一支队伍,从湖北蕲春青草坪来到将军山。当地居民杨远源知道新四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主动要求担当侦察任务,得到了李先念同志的批准。一日,杨远源借以给驻碉堡顽军送菜送米出面,探得顽军即将到将军搜山。立即返回报告给李先念。因为时间紧迫,部队无法及时转移,杨远源将李、张、钟三领导安排到将军山西麓的百花洞。后来顽军到将军山搜查,扑了个空,只好殃殃而回。

杨远源的儿子杨世静介绍说,当时的将军山全部属于原始森林,隐蔽性非常强,就算是本地人也都不知道将军山有个百花洞,只因常年放牛、找牛的才发现那里有一个很隐蔽的山洞。百花洞在山腰以北,为三块巨石垒成,里面可容数十人,四周都有出口,如同迷窟一般。

百花洞

之后还有一次,李先念因脚伤,率手枪队60余人,于一个深夜,来到将军山杨远源家门口,将正在熟睡的杨远源唤醒。杨远源回忆道:当时李先念将岗哨安排好后,就同杨远源在一个木板铺上睡了一夜。

为防止暴露,次日晨,杨远源将李先念及部队带到百花洞隐蔽起来。白天,杨远源以放牛为名送干粮到百花洞,同时购买一些药品,为他们疗伤。这一次,李先念在百花洞住了二十多天,伤痊愈后才离开。

部队临走时,李先念送了一副长期携带身边的砚池,杨远源老人保存了整整60年。“看到它就想起了李先念将军。”老人如是说。抗战时期新四军来到将军村开展革命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当地老百姓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北中镇,是一块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从吴氏宗祠到陈氏宗祠,再到百花洞,一个又一个革命旧址,向后人讲述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跟随历史的步伐重回那一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红色文化和爱国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与弘扬下去。(杨宋娟)(太湖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