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形式诠释王家坝精神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王寅颖 分类:安徽文产 时间:2021-08-03
【字体: 】 【视力保护:

《风雨王家坝》剧照。  

大型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7月22日在阜阳师范大学体育中心剧场成功首演。该剧从王家坝修建之初开始讲述,描绘了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缘起“千里淮河第一闸”

“淮北梆子戏爆发力与感染力极强,非常有张力。《风雨王家坝》可以说是自从有王家坝以来,表现‘王家坝精神’最好的一部戏剧作品。”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长安在观看首演之后说。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历史上淮河的真实写照。1950年的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淮的序幕。在此背景下,1953年,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的上游修建了王家坝闸,2003年拆除重建,2004年12月竣工,新扩建的王家坝闸气势恢宏,全长118米,共13孔,每孔宽8米,底板高程24.46米,设计水位差4.5米,设计流量1344—1626立方米/秒,闸上公路桥高程29.66米,桥宽9.5米。淮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位于三河(淮河、洪河、白露河)交界的王家坝闸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而在修建使用以后,王家坝闸有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同时,王家坝闸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至2020年,已经有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有力地保障了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安全。

去年7月,罕见的雨情、水情导致淮河全线告急。为了保护千万人民的生命安全,王家坝人再一次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在短短7个小时内,蒙洼蓄洪区内4个乡镇2048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赴安徽考察,察看淮河水情。来到蒙洼蓄洪区时,对乡亲们讲了一段话: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该剧监制蒋祥林介绍,有感于总书记在考察蒙洼蓄洪区时讲的这段话,同时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创作、编排了《风雨王家坝》这出梆子戏,该剧入选了安徽省重点剧目项目,也是我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项目。该剧在阜阳师范大学首演之后,还计划在阜阳三区五县进行巡演。8月11日,该剧将赴安徽大剧院参加安徽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

鲜活故事书写凡人大爱

“《风雨王家坝》是以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小人物映射大事件的表达方式,来讴歌王家坝几代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该剧导演张占忠说。

《风雨王家坝》以淮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村镇为故事背景,展现了一个家庭、一对恋人、一对儿女亲家,以及几代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一致,抵御灾害并与之抗争的伟大精神,戏中塑造了果断、坚毅的村支部书记柳叶,倔强、耿直的老支书张国山,顽强的时代青年洪亮、晓兰,善良、贤惠、明事理的农村妇女洪亮妈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演员们展现了淮北梆子戏高亢激越的唱腔,同时又兼顾了梆子戏中花腔多、甩腔多的特点,让观众们看到了演员们过硬的专业功底。在细节方面,主演们对于情绪的拿捏恰到好处,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整个剧情紧凑不拖沓,环环相扣,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吸引着观众们紧跟剧情,时而低沉、时而欢欣,掌声阵阵。

王长安说:“这个戏演得非常接地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该剧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又通过他们,展现出不普通的“大爱”精神,热情讴歌了一代代的淮河儿女努力寻找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路,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展现出他们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生活状态与生命历程,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传统戏曲展现当代生活

“以前我总觉得戏曲离年轻人很遥远,只是我父母和爷爷奶奶喜欢看,没想到这次观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传统腔调演绎当代故事,剧中说的是我们身边的乡亲,讲的是我们生动的乡音。”观看演出的青年观众张先生说。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称安徽梆剧,是流行于我省沿淮淮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也是我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长安认为,《风雨王家坝》作为一出具有浓郁皖北气息的戏,深刻展现了王家坝人的宽阔心胸和家国情怀。“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该剧的创作和演出,对于进一步宣传王家坝精神,扩大淮北梆子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传统的梆子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家坝的故事,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用传统的戏曲方式来展现他们熟悉的生活,对他们也会更有吸引力。

据蒋祥林介绍,阜阳当地人对于梆子戏很熟悉,有较好的观众基础,这几年来,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梆子戏作品,如《颍春妹》《花好月圆》《永远的大别山》等,这些作品在全国、全省重大艺术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70年来,为了开闸蓄洪,让下游的千万户人家安居乐业,一代又一代的王家坝人一次又一次撤离、舍弃家园,但却从来没有怨言,展现了蒙洼人、王家坝人宽阔的胸怀。在滔滔洪水面前,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人的精神愈显高大——这就是《风雨王家坝》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奋斗在路上的光辉形象。

(作者:徐志纯)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