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徽70年文化建设的历程与主要经验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徐晏秋 分类:安徽文产,产业聚焦 时间:2019-09-03
【字体: 】 【视力保护:

文化兴国运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安徽现象”,贡献了“安徽经验”。安徽文化强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坚持,离不开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的提升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安徽贡献。

70年来安徽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1949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文化在安徽基本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安徽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造旧有文化,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各地的新生政权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有序地对旧社会原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接管改造。至1951年10月,皖北地区有14个文艺工作团(队),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建立起人民文化活动的机构和场所。1954年12月,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1956年3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文艺创作奖金,每年评选一次,以推动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开展。

1956年到1976年,是安徽文化建设的全面探索与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文化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这一时期,党中央确立了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安徽省召开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会议,推动和繁荣安徽文艺事业。至60年代中期,安徽美术创作、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的收获颇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亦得到切实的开展,以黄梅戏、泗州戏、凤阳花鼓、徽剧、傩戏、目连戏、青阳腔为代表的徽戏得到抢救、发展。“文革”期间,安徽省的文化艺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建设举步维艰。

1976年到1992年,是安徽文化建设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发展时期。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安徽的文化建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5月安徽省文艺工作者会议举行,在全国率先恢复省级文联工作。1979年2月,当时安徽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安徽省文联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宣布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坚决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安徽省文联彻底平反的决定》。改革开放后,安徽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学术会议普遍开展、各种学术研究社团纷纷成立、文化类书籍大量出版。在电影事业发展方面,安徽省文化部门制订了“调整国办队、发展社办队、兴办影剧场”等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和规定。在群众文化事业方面,安徽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社会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创造了文化中心的新模式。

1992年到2012年,是加快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安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化政策措施,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首次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21世纪初,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发展安徽文化的重要工作。以“徽”字为特色的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显现出一批有安徽特色的文艺品牌。全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亦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2012年至今,是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文化工作取得关键性突破。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文艺创作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繁荣昌盛,我省作家获鲁迅文学诗歌奖,一大批优秀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在文化产业发展发面,强力打造品牌产业,引导“徽风皖韵”原创性作品走向市场。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努力盘活文物、非遗、戏曲等资源,实现遗产文化的有效保护。在文化竞争力方面,积极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

70年来安徽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安徽精神文明建设全国领先,“中国好人安徽多”的现象,实现了“安徽引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安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有效、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有力,试点建设的“农民文化乐园”,为全国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贡献了“安徽经验”。

推动文化建设改革创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不仅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在文化领域的改革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新世纪之初,安徽并不是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但却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安徽现象”。从2005年至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符合省情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对外交流丰富多彩,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安徽特色的文化改革之路。

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安徽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文化与其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2014年安徽发布《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入科技、创意、其他产业,开展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品牌打造“三项行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通过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等,塑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创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了4%,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加强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安徽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通过打造6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方面,设立专项文化人才资金,制定高端人才培育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初步建立起一支符合社会多种需要的文化人才队伍。在群众文化辅导员培养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出台《安徽省群众文化辅导员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群众文化辅导员技术等级标准》,对文化辅导员实行分级管理和绩效考核。在文化志愿者培育方面,通过规范对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通过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文化强省建设才有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基地)

(作者:郭培培)


联系我们

策划、编辑:阮晓昕、徐晏秋

热线:0551-65179957

Q Q:1766296046

安徽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网站介绍| 广告服务| 诚征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60  皖IPC备17003660号-1  网站管理中心

Copyright © AHCID.com All Rights Reserved.